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近日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多模式复用的量子中继基本链路,可将量子通信速率提升四倍。这项成果昨天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
记者 刘明轩:这里是位于中国科大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制备出多个通道的量子中继,并实现了两个固态存储器的量子纠缠,这一科研成果被国际同行认为为高速率、大尺度量子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实现方案。
取得这一突破的是郭光灿院士团队中的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谒浅て诖邮碌南⊥亮孔哟娲⑿酒芯?,团队创造性地构建出基于吸收型存储器的多模式量子中继。他们的量子中继中可以同时传输四个独立的光子,从而直接加速了纠缠传输的速度,满足了高速远程量子通信的需求,并克服了此前单模式运行量子中继的兼容性差和速率慢等弊端。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 副教授 周宗权:我们这个工作就是在两个量子网络的节点之间架设一个四车道桥梁,借助这个桥梁就使得两个没有见面过的量子存储器之间建立起来了量子纠缠,它的纠缠建立的传输速度相比于前人的单通道量子中继提升了四倍,这就使得我们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网速有望做得更快。
远程量子纠缠传输是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任务。然而,受限于光子数在光纤中的指数衰减,地面直接传输距离被限制在百公里水平。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的这项突破,可以实现高效率的量子中继,从而支持远距离量子网络的建设。6月2号,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故事文章的形式发表了这项成果。审稿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在地面上实现远距离量子网络的一项重大成就。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 教授 李传锋:下一步,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提升固态量子存储器的各项指标,从而大幅提高纠缠分发的速率,实现超越光纤直接传输的实用化量子中继,最终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大尺度的量子纠缠网络。
(记者 姜相民 段宗进)